有没见过的?上传图片试一试
+
* 上传图片后会自动进行搜索
* 请上传不大于4MB的图片
科普
KEPU
播放速度
古代窑炉里的“碳中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3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在古代窑业遗存中,烧造成器这一环节遗留的历史信息最为丰富,是进行古代陶瓷技艺研究最重要的考察对象之一。其中与烧成技术密切相关的便是窑炉,它是反映技术进步的“指示器”。
  近年来,景德镇落马桥遗址、御窑厂遗址等的考古发掘成果厘清了景德镇自唐至近现代的瓷业发展脉络。
  从明代葫芦窑到清代蛋形窑,再到近代圆包窑,落马桥遗址发掘的各时期窑炉形态,展现了制瓷工艺的进化史,配合各时期的作坊遗迹,实证了景德镇镇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演变、瓷业的生产和发展。御窑厂遗址内发现的早于宣德时期的龙缸窑、正德时期的低温釉上彩炉,均为彼时景德镇瓷工的精湛技艺提供了有力证明。
  清代以来景德镇最盛行的是镇窑。“镇窑通过仿生学结构模拟自然气流规律。其弧形穹顶形成热气回旋通道使火焰停留时间延长40%,窑尾设置7个吸火孔实现热量阶梯式利用,余热则通过地下烟道导入坯房,烘干能耗降低30%,形成完整的“高温烧制—中温干燥—低温排放”热循环体系。镇窑依山而建,利用10—15度坡差形成自然抽风,无需人工鼓风设备,较平地窑每日可节省2个劳动力。扇形分散布局配合8—10米间距,利用山谷风可实现废气自然扩散,堪称古代工业的“碳中和”实践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