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见过的?上传图片试一试
+
* 上传图片后会自动进行搜索
* 请上传不大于4MB的图片
科普
KEPU
播放速度
堂前燕 冬藏夏来见
发布时间:2025-09-08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在春天的杨柳吐絮、芳草萋萋、桃李绽花的时节,燕子又双双从南方飞回来了。燕子的种类相当多,但我们平常所说的燕子,一般指的是家燕(也叫拙燕)和金腰燕(也叫巧燕)。
家燕的主要特征是上体呈蓝黑色,腹部白色,两翅狭长,尾羽分叉像剪刀,飞行迅速如箭;金腰燕的体形及大小与家燕相似,但有一条栗黄色的腰羽,模样更加优美轻盈。这两种燕子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一般在平原地区混杂分布,而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家燕逐渐减少甚至绝迹。
燕子是最眷恋旧居的候鸟。每年返回故地,它们总爱重新居住在经自己修整的旧巢里,或者是在旧巢的遗址上重新构筑新巢。据观察,老燕回旧巢率较高,有的甚至能连续4年返回旧巢。在中国,对燕子重返故地、归入旧巢的习性研究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吴国宫女就用系红线在燕子脚上的方法来验证燕子的返回能力。晋人傅咸也做过实验,并在《燕赋》序文中记载了燕子返回的情况。《南史·张景仁传》中还记载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女子在丈夫去世后拒绝改嫁,她通过系线标记孤燕,来年春天孤燕果然飞回,让她感慨万分,题诗以寄情。
燕子一返故里,就忙着衔泥筑巢。元代刘秉忠、宋代梅尧成、唐代顾况等诗人都曾在诗中描写燕子筑巢的生态特点。家燕主要营巢在室内的屋梁、屋角或墙壁处,是衔取湿泥、草梗,混合自己的唾液做成的泥巢,极像半个饭碗,里面有羽毛、干草、破布等柔软铺垫物。金腰燕多在室外的墙壁或屋檐的盖板处营巢,喜欢选木结构房屋,其筑巢方法和家燕差不多,只是巢的形状有如长颈的瓶子,比起家燕巢来要精巧得多。
筑巢是产卵的信号,刚刚把巢筑好,燕子就开始繁衍后代了。一对燕子一年可育雏两窝,每次产孵4~6枚,孵化半个月左右,雏燕即可出世。在育雏期,燕子特别辛苦。唐代白居易在《燕诗示刘叟》中生动地描绘了燕子育雏的辛劳:“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嘴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燕子不吃粮食,专捕虫子,其大部分是危害农林业的害虫,如蚊蝇、蝗虫、蚱蜢、螟蛉等。据统计,一对燕子喂养一窝小燕,平均每天捕捉农林业害虫400~500只,加上它们自己吃的,总共在800只以上。一对家燕和它们抚育的两窝雏燕,从4月到9月就要吃掉50万~100万只害虫。
人们总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开门亮窗,纳燕入户。鉴于目前农村新居大多缺乏足够的屋檐,门窗又很严实,使燕子找不到好的筑巢地点,建议在大门旁边悬挂一些简单的木板架或小筐,给燕子提供栖息的处所。在建造新房的时候,也应考虑一下燕子的栖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