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见过的?上传图片试一试
+
* 上传图片后会自动进行搜索
* 请上传不大于4MB的图片
科普
KEPU
播放速度
量子科技攻关的火炬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28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首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无数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挽救民族危亡砥砺前行,书写了一部科学报国的热血史诗。历史逐渐远去,但“精神火种”仍在闪耀。即日起,本报推出“传承科技红色薪火”栏目,讲述科学家们接续奋斗的故事,带大家一起感悟“自力更生寻突破”“极端环境搞创新”的基因如何在我国科研队伍中代代相传。
  打开国家超算互联网,轻点鼠标,就可免费体验136、18和10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的极速运算过程。带来这一极致体验的,是前不久入驻国家超算互联网的Quafu(夸父)量子计算云平台。这一量子计算云平台的成功打造,离不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超导量子计算攻关突击队的矢志攻关。作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严济慈在抗战烽火中不畏艰难、科学报国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辈们在创新路上砥砺前行。
  中国人理应为国为民解难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炮火迫使北平研究院南迁。严济慈领导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几经辗转,最终于1938年下半年落户于昆明北郊的龙泉观。龙泉观里来了一位特殊客人——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俞大维。他慕名而来,恳请严济慈为前线医院制造一批急需的显微镜。几乎同时,附近一家无线电厂也前来求助,希望研制军用无线电急需的压电水晶振荡器。“这些仪器都是抗战所需,以往全靠进口。如今遭日军封锁,运输困难。作为一个中国人理应为国家为人民解难。”严济慈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接下了这些直接支援抗战的任务。
  研制工作从零开始。他们四处搜寻原材料,自行设计图纸,打造设备。严济慈还从昆明招募中学毕业生,亲自培训,手把手地将他们培养成熟练技工。他不仅统筹全局,更亲身示范磨玻璃、磨镜头,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务求产品百分之百合格。
  自1939年起的数年间,严济慈领导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生产了500架1500倍的显微镜用于医疗与教学,1000多具用于稳定无线电波频的水晶振荡器,300多套供我军及盟国英军使用的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还有50套缩微胶片放大器,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钱临照后来回忆道:“在条件十分艰苦、设备极端简陋的情况下,我们全所的工作人员在严先生的领导下一起动手,研磨镜头,测量焦距,仔细检验,认真装配……回想当年,虽苦犹荣,不禁再次感念严济慈先生对科学的一片赤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报国精神薪火相传
  “抗战时期,严老领导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制出我国首批光学仪器。他用创新实践证明,即使在至暗时刻,中国人也能依靠自己的双手,点燃照亮民族前途的科学之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严济慈超导量子计算攻关突击队队长范桁说,“严先生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我们突击队以他的名字命名,是对其科学家精神最直接的传承与践行。”
  量子科技迅猛发展,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量子计算强大的运算能力,有望为人工智能、生物制药、化工能源等领域带来全新的突破。
  超导量子计算作为最具实用化前景的量子计算技术路线之一,各国竞相布局。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严济慈超导量子计算攻关突击队。
  随着这支以严老精神为旗帜的突击队成立,成员们迅速投身于超导量子计算攻关。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闯量子计算无人区,成功保障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运行。同时,他们还与合作者一起,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芯片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固态量子器件中生成纠缠态的量子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面对超导量子计算这一世界前沿领域的激烈竞争,我们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展望未来,范桁满怀信心,“突击队全体成员必将以严老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敢于挑战‘卡脖子’问题,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力争在量子计算的科技浪潮中实现自主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