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见过的?上传图片试一试
+
* 上传图片后会自动进行搜索
* 请上传不大于4MB的图片
科普
KEPU
播放速度
“π”型工匠
发布时间:2025-08-14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依赖人的体力转变为依赖数据、算法和智能系统;人不再是机器的附庸,而是让AI和机器人协同工作的“指挥家”。
  未来的制造业需要的不仅是工匠,更是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院长张友能认为,这种“新工匠”,不是孤立的研发者或操作员,而是能打通“科研—落地—创新”全链条,全面拥抱智能化,直面产业真实挑战的价值创造者。职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应该能够解决企业“设计难落地”的问题,促进从科研成果到应用的转化。
  现在职业教育分科过细,过度强调知识的纵向深度,人为割裂了本应相互联系的学科。知识没有被应用和检验,学生只是知道,但不会用。所谓的实践,往往是验证性、重复性的实验,难以培养学生在不确定性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无法形成系统性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会从多维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且,教育评价的标准和内容严重滞后于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迭代速度。
  未来制造产业需要的人才画像是这样的:对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业务逻辑、痛点、瓶颈和发展趋势有深刻理解和洞察;能将AI作为核心工具使用,具备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建模和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具备整合能力,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具备落地能力,能将理论知识、技术工具与特定、动态、非理想化的真实场景相结合;具有创造力,能够快速学习新知识、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我们要培养‘π’型人才。他们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专业技能,一条是数智技能。“π”型人才不仅是技术工匠,也是跨学科的创新者。学生在不同的小学期进阶式完成轮足式机器人创新制作、视觉SCARA机器人系统开发和双足机器人创新制作的任务。这也是为培养学生真正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而进行的改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