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学家在2020年提出假说:动物再生能力的丢失很可能是再生响应增强子(基因组中具有基因调控功能的非编码 DNA)的变化导致的。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易于获取且再生能力多样的哺乳动物器官,将有利于探索再生能力调控的基本原理。耳廓(外耳)正是符合这个要求的一种哺乳动物特有器官。他们的最新研究揭示:视黄酸信号通路的活性强弱是决定哺乳动物耳廓再生与否的“分子开关”。此项研究成果证明了激活哺乳动物再生能力的“分子开关”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可以人为操纵“开关”重启哺乳动物的再生能力。这一突破给器官再生研究领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科学家乐观地预见:随着越来越多重要的“分子开关”被发现,我们离实现“一切损伤皆可自愈”的目标不远了。有一项关于栉蚕的研究成果也很有意思。这种生活于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蠕虫俗称天鹅绒虫,它有着十分奇特的捕食方式:发现猎物时,它会利用头部两侧的腺体快速向猎物喷射液体,“飞液”旋即于空中转变成凝胶样丝状物,落在猎物身上后将其牢牢黏住,接着形成纤维状细线,几乎是瞬间就硬化成了玻璃态纤维。
科学家对天鹅绒虫黏液中的蛋白质进行RNA测序后发现,它是一种马蹄形且富含亮氨酸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能采用类似的“主-客”动力学机制与黏液中的其他蛋白质结合,产生键合力强且可逆的键,从而形成了强韧的纤维。看起来,制造这种纤维所需的一切信息都编码在动物自身的蛋白质中。天鹅绒虫至少已经存在了3亿年,它分泌的会发生相变的黏液,或许会给研发新一代可回收生物塑料带来启示。这对致力于开发塑料替代品的材料科学家也极具吸引力,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制造易于分解并可重塑为新形状的替代材料。
有些物种竟然会利用自身细胞生成“防晒霜”。生物学家发现,一些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体内存在一种基因,让它们能够合成一种化合物,保护机体免受紫外线伤害。而河马的皮肤会通过毛孔分泌出一种看上去像血液的红色液体,也能保护身体免受紫外线伤害。
非洲某些种类的无花果树会在树干中储存碳酸钙,本质上那就是把自己部分地变成了石头。这些树能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以碳酸钙“岩石”的形式储存在周围土壤中,从而实现“碳封存”。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然解决方案,而且还能改善土壤质量,果树也能结果产生经济效益。科学家说,或许还有更多树种有待发现。这意味着,在为农林业种植树木时,草酸钙-碳酸盐路径可能是一个重要且未被充分探索的、有助于缓解二氧化碳排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