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KEPU
稀土服装等于空调?
发布时间:2025-05-21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在内蒙古包头稀土研究院纺织材料研发中心生产车间里,智能化纺纱设备正开足马力运转,身着工装的技术人员穿梭于纺丝机与检测仪之间,电子屏实时跳动着纤维直径、孔隙率等关键参数。他们正在加紧赶制的是首批10万米具有“随身空调”功能的稀贝丝冰爽降温防护面料。  
一件看似普通的T恤背后,是创新性材料的突破。稀土红外反射中空隔热聚酰胺纤维,通过独创的“反射隔热+透射散热”双效制冷机制,成功将尖端航天热控技术引入民用纺织领域。其核心在于创新构建稀土元素配比模型,使纤维在400—2500纳米波段反射90%以上太阳辐射热,同时在8—13微米的大气窗口实现93%的红外透过率,形成持续主动降温效应。
  应用该技术的面料可使体感温度降低3—5摄氏度,凉感持久性超越国标2倍,经50次水洗仍保持性能稳定。传统凉感面料就像在布料表面刷防晒霜,新技术是让每根纤维都变成微型空调。科学家历时两年突破稀土纳米分散、多级孔道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首创的中空多孔纤维形态使面料透气性提升30%,汗液导出效率提高40%,兼具抗菌和防紫外线功能。在包钢焦化厂实地测试中,穿着新型工装的炉前工在40摄氏度高温环境下,体感温度始终维持在28摄氏度左右,工作服内湿度较传统面料降低15个百分点。
  未来生产线还将实现稀土蓄热、隔热、抗紫外线等多功能母粒的规模化生产。2025年全面建成后,生产线的热管理母粒年产能将跃升至现有水平的5倍。全球调温纤维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而我国稀土功能纺织品渗透率尚不足1%。这组数据的强烈反差,折射出“稀土+纺织”创新组合的巨大想象空间。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光热响应稀土纤维,未来有望研发出“冬暖夏凉”的自适应调温服装。当稀土功能材料从实验室走进纺织车间,当热力学方程转化为普罗大众的切实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