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系统是卫星的关键组成部分,担负着卫星与地面沟通的重要使命。在各类卫星需求爆发式增长的今天,卫星天线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卫星的服务能力。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多转轴共轭运动装置”以创新性的无源驱动方案,打破了以往卫星天线空间展开的难题,让卫星天线得以大“展”身手。
天线展开如何做到“不用电”?
出于不同的功能和设计考虑,卫星天线形状多样。其中,传统的圆环形天线形状规整,可以像折叠伞一样被高效折叠收纳,藏进航天器寸土寸金的载荷舱内。但同样由于其形状限制,圆环形天线展开后的有效利用面积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卫星的通信能力。
为了能够在“好收纳”的同时,保证天线展开后的有效面积足够大,提升卫星通信能力,我国研发人员研制出了多种非圆构型天线。这种天线在航天器载荷舱内收拢后,会变为十分规整的圆形状态,可以最大限度节约空间。而当航天器到达预定位置后,该天线能够展开成椭圆、多边形等特殊构型,显著增强卫星的通信容量和指向精度。虽然非圆构型天线设计巧妙,但要实现从收拢到展开的“丝滑变形”绝非易事,其中最关键的是展开驱动装置的设计。
由于空间环境限制、结构设计和共轭运动需求,天线从收拢到展开的驱动装置设计面临多重瓶颈。传统的电机驱动方案在太空极端环境下面临严峻挑战。太空中零下65摄氏度至150摄氏度的剧烈温度变化,会使电机中的润滑油凝固或蒸发。而电机长期面临空间高能粒子辐射,也可能导致电路失效。此外,发射、入轨、展开等一系列活动中的机械冲击还可能造成齿轮卡死。更重要的是,非圆构型的展开需要多个“关节”进行复合运动,每个关节若都配置电机,复杂的电机阵列不仅增加系统重量,还可能导致“一点失效、满盘皆输”。
能否在不应用大量电机情况下,让天线自主完成变形展开?瞄准这个目标,钟表所研发团队将目光投向了纯机械结构的创新方案。“就像过去人们戴的机械手表,没有电池和电机,同样可以高精度运转。”该成果技术负责人屈二渊说,凭借多年来在钟表计时领域的技术积淀,研发团队创新提出多转轴共轭运动的设计理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无源缓速驱动装置,驱动天线展开。
无源,意味着不需要任何电力驱动,大大降低装置故障率,保证了天线展开的可靠性。缓速,则是指整个展开过程匀速、缓慢,显著降低对装置的冲击力,进一步增强可靠性。
数字样机帮助不用电?
整个展开驱动装置由三组核心模块构成。一是储能驱动模块,它是整个装置的动力源,负责提供动力,驱动装置运行。团队凭借多年对弹性材料性能的研究,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弹簧储能系统,在地面时给模块蓄满能量,等到进入预定位置后,触发机关,释放能量,驱动装置运行。
第二组模块是共轭传动机构,团队设计出独特的空间曲面凸轮组,可将直线运动转化为空间三维复合运动。“我们受到了赛车场弯道设计的启发。为了让赛车过弯更快更安全,赛车场的弯道路面并不是完全的水平平面,而是有一定曲面弧度,这样赛车过弯时不需要大角度转动方向,也可以‘丝滑’转弯。”借助同样的原理,空间曲面凸轮设计可以让滚轮在运动爬坡时,随着曲面轨迹变化,自动实现水平方向转换,将直线运动转化为一系列复杂的空间三维复合运动,并且保证整个过程精准流畅。
最后一个关键模块则是缓释控制系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机械钟表中的擒纵机构。擒纵机构的工作原理是借助一系列复杂的齿轮机构,将不规律的动力转化为规律的动力输出,从而实现对运动部件的准确控制。借鉴擒纵机构原理,缓释控制系统通过非线性阻尼控制实现了对展开速度的精准把控,让展开过程平稳、可靠。
精密的纯机械结构方案给设计环节带来巨大挑战。研发过程中,最棘手的挑战是如何协调上百组不同规格的凸轮机构协同工作。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建模方法已不再适用。科学家创新性地引入了运动仿真曲面建模技术,借助仿真模拟软件,构建出了一个包含数十万个网格节点的数字样机。“借助这个虚拟的样机,我们只要输入不同的运动参数,就可以实现对空间曲面的高效建模优化。”通过在数字样机上不断试验、反复迭代,团队最终找到了协调上百个凸轮协同工作的“最优解”。
从精密钟表到浩瀚星空,钟表所科研团队创造性地将精密计时器研发经验融入航天领域,推动我国空间技术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