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不可能
通常读完一本书用时需8到10天
两年真的能读完1000本书?听上去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说不可能完成呢?让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两年一共有730天,如果想要读完1000本书,那么平均每天就要读1.37本书。拿豆瓣top10的书籍为例,平均字数23万字,正常人的母语阅读速度为500—900字/分钟,我们以600字/分钟的阅读速度计算,要完成每天读1.37本书的阅读任务,需要花费近9个小时。在书单中,不乏《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东晋门阀政治》等学术著作,读起来估计速度不会很快。这样看来,要想两年读完1000本书,你需要拿出一天内的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而且几乎要天天如此。
书神”也许行
阅读速度与信息结构有关
“两年1000本书”这项挑战普通人无法做到,那么阅读“狂魔”们是否有能力完成呢?答案是:没准真行。
近年来研究表明,阅读是从视觉输入,到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到学习记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大脑能够高效地完成信息处理工作。从理论上看,两年读1000本书就是有可能的。”
阅读的速度与信息结构构建有关。“信息结构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把新信息(焦点)和旧信息(背景)组织起来的方式。我们的各种知识也是以网络节点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的。同样,一个阅读爱好者,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熟悉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因此在阅读同一类书籍的时候,可能只需要阅读目录及重点章节即可。这启示我们分类阅读可能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关注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者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都有助于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读书也可以被看作一种受我们大脑的奖赏系统驱动的行为。“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在进行阅读活动时,大脑将会激活这种奖励系统,从而让其产生持续阅读的动机和欲望。这其实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如果你做的事情是你感兴趣的,那你就会很快很好地持续做下去,并且不会感觉很累。”中山大学的博士生李自豪一年借阅图书623册,自称平均阅读量保持在每年1000本。
贪多嚼不烂
专家指出不要盲目追求读书速度
从这种“几年读完多少本书”的新闻在网上爆红不难看出,速读的概念越炒越热。在快餐式的现代环境中,人们越来越追求速度,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连阅读这种需要时间来沉淀的活动,都被要求速成。
但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证明,快速的阅读未必符合大脑记忆的客观规律。学习记忆过程并非是单一方向的加工,而是大脑中存储的知识和外界输入信息的交互过程。
大脑中已有的信息会对新输入的信息产生影响,如果新输入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就容易被原有信息所影响,继而产生偏差。此外,科学家们发现,当时间过久的记忆被重新提取时,记忆表征虽然会被重新激活,但却只会回复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只有通过再巩固的过程,才能使原有记忆被更新并稳定下来。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取出新的知识点,并在阅读之外不断地进行思考理解,是提高知识点记忆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在阅读时不能蜻蜓点水、一目十行,而是需要对重点的知识进行反复的记忆、减轻大脑的工作负荷,为大脑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正确阅读方法
分门类、抓重点、做笔记
我们该如何正确而有效地进行阅读呢?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做了一个总结: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美国著名学者莫提墨·J·艾德勒在其代表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艾德勒将阅读分为4个层次。一是基础阅读。就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二是检视阅读。即在一定时间之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学习到书表象上教给你的一切;三是分析阅读。比前两者更复杂、更系统化,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要对书籍进行咀嚼和消化;四是主题阅读。阅读很多本书,列举书中的相关之处,这是最费力气的一种阅读方式,但也是最有收获的一种。
还有一种读书的方式是分类、分级阅读。第一遍快速浏览,先了解书中的大概内容,找到感兴趣或有价值的点做标记,之后再针对自己标记的部分仔细阅读,并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最终保存下来以备将来使用。“通过这种方法,我一个月可以读5—7本书。”张瑜说。
读者需要分析自己的阅读目的,是为了工作需要、消遣娱乐,还是其他。不同目的所采取的阅读方法也不尽相同。“碎片化的时间,可以读一些轻松的小说,有了大块的闲暇时间,要进行深度阅读,抽出关键词,做好读书笔记,这样对书籍内容的认知程度就会大大提高。现在读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听书的方法获取信息,增加阅读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