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6月常见的蓝眼泪奇观,实则是无数直径不足2毫米的“荧光小精灵”——夜光藻在集体“跳舞”。这一现象吸引了众多游客,为当地的旅游经济注入了新活力。其实,这份“浪漫”的背后,藏着大海欲说还休的生态密码。 深圳附近海域出现的蓝眼泪主要是由一些夜光藻造成的,尽管它们身体微小,但是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呈现出迷人的浅蓝色荧光。夜光藻的每个细胞都藏着发光魔法球(拟脂蛋白),当游船划破水面或浪花拍打海岸时,这些魔法球受到挤压就会释放出冷蓝光。原理类似于捏碎荧光棒的瞬间,它就会发光。 在厦门等海域,还有直径仅3毫米的海萤也加入了这场光影派对,它们在受到刺激时,会在水中同时排出荧光素、荧光酶,以及相关的粘液,在海水中混合后成为转瞬即逝的蓝色“烟火”。
当每毫升海水有超过200个夜光藻聚集时,这场视觉盛宴就变成了一种警报。其实,蓝眼泪的本质是一种赤潮现象,它的发生过程较为复杂,受到多种海洋环境因子的影响。 当赤潮生物夜光藻爆发生长时,每只夜光藻都化身为“微型收割机”,昼夜不停地吞食着相当于自身体重30倍的浮游生物(海洋食物链的基石),这种掠夺式进食可以让这片海域陷入生态赤字。
更危险的是,夜光藻细胞内的液泡如同微型毒药库,储存着大量的氨,当藻华褪去时,亿万破裂的细胞同时释放这些“生态炸弹”,能使海水中的氨浓度在48小时内飙升400倍。并且,1平方米的夜光藻群每小时消耗的氧气相当于5个成人的呼吸量,这让海水溶氧量也会下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夜光藻死亡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铵类物质等,可能会堵塞鱼鳃,导致鱼类缺氧死亡,对海产养殖造成一定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