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7时,北京亦庄,随着主席台上“3—2—1,出发!”的发令声响起,以“亦马当先,智领未来”为主题的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开跑。晨光中,一幅前所未见的画面徐徐展开。
右侧赛道,人类跑者如离弦之箭鱼贯而出;左侧专用赛道,金属质感的“特殊选手”们,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踏着机械节拍列队启程。20支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地的机器人参赛队,在从南海子公园到通明湖信息城共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这些“机械跑者”体貌各异,最大的“天工Ultra”有着成年人标准身材,身高180厘米、体重52千克;最小的“小巨人”身高75厘米,体重仅有10千克。
“天工Ultra”机器人最先冲出起跑线。它上身摆臂协调自然,两条“大长腿”踩出金属撞击地面的铿锵节奏。紧随其后的“选手”们画风各异:由松延动力研发的“小顽童”迈着短腿奋力前行,矮墩墩的身体像极了幼儿园努力跑步的萌娃;清华通班队的夸父则把人类跑者的姿态学得惟妙惟肖……
这场比赛堪比人形机器人的“魔鬼试炼场”。赛道不仅有大坡度路段和铁轨挑战,还设置了6个左转、8个右转,终点前更有考验冲刺能力的1.5公里直道。
就像人类跑者需要补给,机器人也得中途“充电续命”,每个补给站都有调试工作人员守候,在需要时快速帮机器人更换电池。比赛进行到40分钟时,领先的“天工Ultra”在5公里处首次换电池,1分50秒的“补给时间”着实让现场观众捏了一把汗。更惊险的是,“天工Ultra”跑了大概2小时后突然在狭窄直道上失去平衡,跌倒在地。工程师们冲上前快速调试后发现,原来是电池显示不准确导致的动力不足。好在这位“选手”很快重新站起,继续以平均7.88公里/小时的速度奔跑。这一幕,让人们从它身上看到人类跑者摔倒后坚持完赛的倔强。
10时14分,欢呼声突然爆棚。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线。夺冠的它扬起机械手臂向观众致意。“小顽童”和上海卓益得机器人研发生产的“行者二号”也陆续抵达,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
这不仅是机器人个体的战斗,还是整个团队人机协同的较量,对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就像马拉松考验人类耐力极限,21公里对机器人来说是全方位的“科技大考”。其不仅考验着关节的灵活性、电池的续航力、材料的抗磨损性,甚至还考验着团队换电池的默契度。正如“天工”算法工程师所说:“我们在赛道上跑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机器人走进工厂、社区、家庭积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