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一词是检查报告上的“常客”,如血管钙化、结节钙化、肌腱钙化、肿瘤钙化等。身体器官组织的钙化是如何形成的?不同部位的钙化有何症状?应如何应对?
钙是人身体含量最多、最重要的矿物质之一,主要以磷酸钙、碳酸钙等钙盐的形式存在,90%分布在骨骼中,1%在血管内,其余在牙齿中。所谓钙化,通常指钙盐在身体内某些组织或器官的沉积,这一过程通常被学者分为“生理性钙化”和“病理性钙化”。
生理性钙化是一种必要且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婴幼儿成长过程中骨骼的增长、牙齿的形成等。
以骨生长为例,“骨骼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有机质包括蛋白组织、胶原蛋白等,无机质包括磷酸钙等钙盐。如果将骨骼看成一根水泥柱,纤维状的胶原蛋白就像是钢筋,为‘柱子’提供结构支撑。而磷酸钙等钙盐的不断沉积就像是附着在钢筋上的、逐渐增厚的水泥,让骨骼坚硬起来。”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病理性钙化,即体内钙盐的异常沉积。“临床上提及的绝大部分钙化是病理性的。”医生说,很多病理性钙化是在人体病变修复过程中形成的,整个过程和伤口愈合结痂类似。
以肩袖钙化举例,进一步解释了病理性钙化的形成过程。肩袖由肩部的4根肌腱组成,对肩关节的旋转功能和维持稳定起重要作用。当肩袖由于运动不当或老化退变等原因受损时,它的表面就会变得毛糙或局部出现致炎因子。这些“变量”就像卤水点豆腐似的,让体内原本“安安分分”的钙盐在此处析出、沉积,严重时会给患处带来灼伤般的剧烈疼痛。
“在X线或CT等医学影像中,钙化部位往往表现为高密度的亮白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