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宝鱼“游”上百姓餐桌
发布时间:2025-02-04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
放大
缩小
】
由于我国北方沿海的年温差较大,冬春季低水温期长,使得北方养鱼“越冬”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雷霁霖提出必须改变养殖品种,并将目光聚焦大洋彼岸。经过多年的科学调研和出访交流,1992年他成功“跨洋引种”,将大菱鲆即多宝鱼带到了中国。
但如何把这种鱼养活并养好又成了雷霁霖要解决的另一大难题。当时,大菱鲆产卵难被认为是一个世界难题,而其繁育技术也是欧洲的专利封锁技术,购买这个专利的价格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于是,雷霁霖下定决心,进行自主研发。雷霁霖带领团队第一次培养多宝鱼时,开始两天鱼苗生长很顺利,可到了第三、第四天,几乎所有的鱼都下沉死了。他不停地在心里思索这是为什么,想找出鱼苗死亡的各种可能性。第二年,将所有的可能性都排除后,却依然没有找到问题所在。为此,雷霁霖寝食难安,常常在显微镜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不停地观察死鱼和活鱼的差别。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鱼苗下沉死亡的真正原因——鱼的鳔器官中,因为鱼鳔开口充气过少或过多,才导致鱼苗集中死亡,并攻克了多宝鱼养殖技术。
凭借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经过7年的科研攻关,雷霁霖带领团队又陆续突破了大菱鲆亲鱼产不出卵、鱼苗不耐高温等多项科学难题,使大菱鲆年育苗量超过百万尾,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雷霁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