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人工降雨
发布时间:2025-04-21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人类已经能呼风唤雨在古代,传说有一些懂法术的人可以“呼风唤雨”,道法很高。其实,那都是骗人的把戏。山姆教授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也没有龙王,那呼风唤雨之术更是没有的事。但是今天,呼风唤雨的确是实现了。

善于向大自然学习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呼风唤雨”的本领,能够进行人工降雨、播云、造雾和降雹以及制造和抑制闪电。人工降雨,更为科学的称谓是人工增雨,有空中、地面作业两种方法。空中作业是用飞机在云层中播撒催化剂。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装有碘化银微粒的炮弹。飞机作业一般选择稳定性天气,才能确保安全。一般高炮、火箭作业较为应用广泛。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在气象学上称作冷云催化。

碘化银只要受热后就会在空气中形成许多极细(只有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碘化银粒子。1克碘化银可以形成几十万亿个微粒。这些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几万亿到上百亿个冰晶。碘化银对人体有没有危害,这是很多人的疑虑。

因为人工降雨的原理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碘化银在高空扩散,就会扩散为肉眼难以分辨的小颗粒,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它并不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会对人体产生伤害。那么,你知道人工降雨的方法是谁发明的吗?对,他就是美国化学家兼物理学家兰茂尔。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兰茂尔,一生进行过许多有益的研究,但他在科学上实现的最大突破还是人工降雨。在获得诺贝尔奖后,他就和化学家谢弗等人共同进行了人工降雨的研究。

在他的研究室里保存着小小的“人工云”,就是充斥在电冰箱里的水蒸气。兰茂尔一边降低冰箱里的温度,一边加入各种尘埃微粒进行降雨实验。1946年7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由于实验装置出了故障,装有人工云的电冰箱里的温度一直降不下来,兰茂尔只好临时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来降温。

当他刚把一块干冰放进冰箱里,这时奇迹出现了:水蒸气立即变成了许多小雪花,在冰箱里盘旋飞舞。这一奇特现象使他明白尘埃微粒对降雨并非绝对必要,只要将温度降到-40℃以下,水蒸气就会变成雨而降落下来。兰茂尔高兴地去找谢弗,商量怎样把这一想法付诸现实。接着便出现了振奋人心的一幕:1946年的一天,一架飞机升空并钻入云海,兰茂尔和谢弗将干冰撒播在云层里,30分钟后就开始了降雨。

第一次真正的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

后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本加特又对兰茂尔的人工降雨方法进行了改良,他用碘化银微粒取代干冰,使人工降雨更加简便易行。人工降雨的发明,标志着气象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遗憾的是,它也曾被用于非正义的战争。

如1967~1972年,美国在侵越战争中出动了2600架次飞机进行人工降雨,目的在于截断“胡志明小道”运输线,结果造成山洪暴发,交通堵塞,其破坏效果超过了常规轰炸。当然,美国政府这种滥用人工降雨的行径受到了世界舆论的谴责。这里,山姆教授要提醒的是,被人们熟知的人工降雨,实际上其科学的叫法应该是人工增雨。一“降”一“增”,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义却大不相同。

为什么叫人工增雨呢?因为人工降雨的形成有个条件,一个是当地天空中拥有水汽较丰厚的云层。也就是本来形成降水的条件就缺少一个条件,增加这个条件后就能形成降雨了。没有积雨云,撒再多的碘化银降雨也无法实现。很多人不知道,总觉得现在技术先进了,根本不用听老天爷的,自行安排就可以了。

其实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讲,人是无法控制天气的,人类只能通过观察、了解、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人工增雨正是人工影响天气方式中的一种。风婆婆雨婆婆的怪脾气今天,耕云播雨已经不是神话。现在已经发明了人工增雨火箭弹和人工增雨炮弹,对应的是人工增雨大炮和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车。在发射前,工作人员必须先寻找“积雨云”,然后向航空监管部门进行申请,在确保降雨时段不会有飞机经过后,发射人员选在计算好的时间,将装有碘化银微粒的炮弹通过火箭炮射向高空。

人工增雨究竟该发射几枚炮弹,也要由云系的大小来决定。有时,炮弹发得过多,非但不能达到增雨的目的,甚至可能减少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