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气候变暖是仅次于核战争的灾害
发布时间:2025-04-29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你听说过20世纪中后期发生的美苏争霸吗?

当年美国和苏联两国为了争夺全球的霸主地位,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冲突。特别是在军事方面,为了打击和超越对手,研制了各种新式武器。导弹和核武器是两国较量的重要方面。但是,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个人类的毁灭。

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可见,核战争对地球的危害太大了。但是,有一件事情的危害仅次于核战争,那就是气候变暖。有这么严重吗?山姆教授认为有。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已经威胁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的生存。

作为当今世界重大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愈来愈引起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和关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主席曾经说,“气候变暖对人类而言,将是一次仅次于核战争的灾害”。科学家们认为,气候变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几大挑战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生态环境和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1900年以来,全球变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10~20厘米。

这将会严重影响珊瑚礁、珊瑚岛、礁岛、盐沼以及红树林等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进而影响海岸带环境和经济)、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河(湖)水缓冻与早融、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中高纬度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扩大。

自然生态系统按其生长环境可分成陆生与水生两大类,按其植被类型前者又可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也可按地形划分成高山、盆地、海岸带等生态系统。后者可分成海洋和淡水两类生态系统,其中淡水又分静水(湖泊、池塘、水库、湿地与河口湾)生态系统与流水(江、河、溪流)生态系统。

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它将会加剧洪涝、干旱、持续高温和其他气象灾害,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导致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区和多数中纬度地区普遍存在作物减产的可能;

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很多由昆虫传播的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关系,随着温度升高,会加大疾病发生的频率、范围、危险程度和死亡率,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死亡人数也将增加;

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将危及许多低洼和沿海居住区,直接威胁占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及其财产,甚至威胁到一些岛国的生存;由于夏季高温而导致用于降温的能源消耗增加。是不是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和生产一点益处都没有呢?回答是否定的。

众多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中世纪时,曾经因为冬季变得温暖,适合植物生长的时期变长,主要农产区的涝灾和风灾相对减少,因此粮食作物大幅度增产,由饥饿造成的死亡大大减少;同时人们有条件离开那些潮湿、简陋住房,因而,许多地方人口死亡率下降了许多。丰衣足食和健康,也激发了人的强大的创造力,这一时期的建筑、艺术、科技在世界各地都大放异彩。

凡事有利有弊。但愿不好的方面能更少一点吧。有科学家指出,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其他后果,特别是极端天气现象的基础上,未来的两千年间,世界上7%的人口将被迫迁移到距离海岸较远的地区。与此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七百多个古迹中将有一百三十多个受到巨大影响。

其中包括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宫、伦敦塔,法国的圣米歇尔山等。对于海拔接近海平面的近海国家,威胁则更加致命。除马尔代夫将失去一半以上的国土外,还有至少二十五个国家要被大海吞噬10%左右的领土,意大利的威尼斯则将被淹没。多么可怕的结局啊!山姆教授想想就觉得难过。我们能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山姆教授认为有希望。希望在哪?就在于我们人类要了解气候变暖的原因,然后才去寻找一些应对的办法。那么,气候变暖有哪些原因呢,山姆教授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地球的温度,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来决定的,当然还有其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是自然和人文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类似温室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使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升温,这就是“温室效应”。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有近三十种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氟利昂、甲烷对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分别为55%、24%、15%。可见,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从长期的气候数据比较看,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联系。

近一、二百年来,在人类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能使地球变暖的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据统计,100多年来,工厂排烟和焚烧森林向大气排放了8000亿吨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20~30%,而美国累计排放量就达到了1700亿吨,占总的累计排放量的21%左右,居世界第一位。

统计数据表明,仅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三。近些年来,虽然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上升,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排放水平。天气面面观 Tian QiMfian Mian Guan(2)森林锐减。森林在其生长过程中,不仅对进入地表的辐射能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和吸附空气中产生温室效应的悬浮物。

所以,森林在调节地表空气温度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间,由于人口剧增,经济建设,人民的生产生活对土地和森林的大量需求、对林区的粗放经营,造成森林面积逐年减少,林木质量逐年下降,对气候的调节功能逐年降低,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沙漠化现象。据记载,陆地上的森林面积增加达0.76亿平方千米,而现在却剩下0.28亿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22%,我国仅为12.7%,如今世界人口正以平均每年8000万的速度递增,森林面积却以每年11~1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锐减,这种状况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必将改变地球表面空气层的辐射平衡温度,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3)城市建设。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所占陆地面积也越来越多。城市进行现代化建设,建了许多高楼大厦,水泥或柏油地面的街道纵横交错,众多的居民住宅,工厂企业及汽车、烟囱林立,这些建筑物具有较高的热容量,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则逐渐散热返回大气。与此同时,由于大量地燃烧石油、煤炭、煤气等燃料,除了部分能量转化外,还有大量的热能直接释放到空气中。

因此,城市成为气候变暖的又一热源地。此外,城市水蒸发量少,又减少了热量的消耗。城市上空大量存在的烟霾和各种气体的污染物,在夜间大大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从而使地面降温减缓,增加了市内温度,造成城区和郊区的水平温度,即城市的热岛效应。据资料统计,几万到几十万人口的城区和郊区的气温相差2~3℃,数十万人口的城市气温相差3~5℃,而人口数百万的大城市,气温相差5℃以上。

监测结果表明,热岛效应强度的变化,通常秋季和冬季最强,春季次之,夏季最弱。(4)厄尔尼诺现象。全球海洋的表面积3.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71%,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大部分被海洋所吸收,再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加热大气。

海洋供给大气的能量约占大气运动能量的73%,所以,海洋是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供应地,也是影响大气温度变化的重要能源地。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就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的海温异常现象,厄尔尼诺就是那里的海温上升,拉尼娜则是海温下降。厄尔尼诺出现时,如海面温度高于大气温度海洋就要给大气输送热量,海温越高,输送的热量就越多,大气增温也越明显。

相反,拉尼娜出现时,大气就会出现与厄尔尼诺完全相反的变化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上看,厄尔尼诺发生的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在当前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频率趋于变小,强度趋于变弱。至于海温异常与人类对海洋的污染及对海洋生物的过量捕捞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考证。如果我们不想让南北极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豹无家可归,甚至渐渐灭绝;如果我们不想让许多美丽的小岛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我们不想让因冰雪融化而使古老的致命细菌病毒复活,那么,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山姆教授将与你们一起,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做保护地球行动的终身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