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而月球在环绕地球运行的同时,又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随着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亮的区域有时大一些,有时小一些,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就有圆有缺,月球圆缺的各种形状,被人们称为月相。
月相的变化月球原来是这样的月球公转时,位置不同,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球形象也不同。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月球在这个位置是新月,或者叫朔。从新月再稍微过一些时候,农历初三、初四时,亮区逐渐转向地球,人们在地球上可以见到月球呈月牙形,月牙凸面向西朝向夕阳,这叫蛾眉月。
随后,月球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初八,当月球处在与太阳的连线和与地球的连线呈直角的位置时,半个亮区对着地球,此时人们能够看到半个明月(凸面向西),这叫上弦月。这以后,我们能看到月球的大半部分。
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球转到与太阳完全相对的一面,也就是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中间,太阳光把月球对着地球的半面完全照亮,每当夜晚降临,人们整晚都能看到圆圆的月球,这叫满月,或者叫望。之后,月球开始从西面残缺,渐渐地变瘦起来,到了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球(凸面向东),这叫下弦月。此时的月球逐渐向太阳靠拢,直到午夜才会在东方的天空出现。天亮以后依然停留在南方的天空,到了中午才向西方沉落下去。过了下弦月,月球出来的时间越来越晚,一般午夜过后才会升起。再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月牙形,月牙凸面向东朝向朝阳,这叫残月。
又过了几天,月球再次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终于完全看不见了,又回到了新月。月球盈亏周期比它围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长两天多。这是因为月球从新月开始转一周又回到原来位置的时候,太阳已经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又向前走了一大步的缘故。就是说月球需要晚两天多的时间才能追赶上太阳。若是追赶不上的话,它也就成不了新月。知 识 距 离零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是一个与月亮有关的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