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月球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5-04-12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至今唯一亲身访问过的天体。自古以来,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太阳。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不对月球抱有浓厚的感情。在古代希腊、罗马和埃及的神话故事里,月亮女神都是美丽、善良、勇敢的化身。如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不但容貌漂亮,而且武艺非凡,经常背负灵巧有力的弓弩,在深山密林中巡游狩猎,所以又是主管狩猎的女神。在中国民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月球的起源,并提出了许多假说。天文学界认为,如果抛开那些不着边际的神话和传说,将18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主要有“同源说”“分裂说”“俘获说”“撞击说”四种类型。

“同源说”最早由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提出,认为地球和月球在同一时期,在相同的地质和自然条件下产生。后来支持者进一步提出新观点,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行星形成前先行凝聚成团。按照这个假说,地球和月球应该是一对同卵孪生兄妹。然而,天文学家通过对“阿波罗12号”带回的岩石样品化验分析发现,月球比地球古老得多,动摇了“同源说”的基础。

“分裂说”由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提出,认为月球是地球赤道区物质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出形成的,形成了太平洋。但这一假说存在明显缺陷,如月球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相交角度超过5度,且两者成分相差甚远。此外,太平洋底部的研究证明其年龄远小于月球,进一步质疑了“分裂说”。

“俘获说”由瑞典天文学家阿尔文等人提出,认为月球原本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被地球俘获成为卫星。但地球的直径仅是月球的3.7倍,俘获月球这样大的星球似乎力不从心,且历史上有比地球大的行星经过月球,却没有俘获它。

“撞击说”认为在太阳系演化早期,星际空间形成大量星子,其中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以约5千米/秒的速度撞向地球,导致尘埃和气体离地球而去,最终形成月球。这一假说兼具前三种优点,但科学家认为还需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