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自身不能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光发亮。月球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为1/630000~1/375000。根据文献记载,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就提出了月球本身不发光,它的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的观点。宋代著名学者沈括进一步指出:月球的形状像一颗弹丸,太阳照耀才发出光来。开始时,太阳是在月球的旁边,光是从一侧照耀它的,这时人们就看到了“月如钩”的情形,之后由于太阳渐渐离得远了,阳光变为斜照,月球也就慢慢地变得“丰满”起来。据说,沈括当时还用一个半边涂了白粉的球做实验,从侧面看去,涂粉的地方好像一个弯钩,而从正面看去,却是一个正圆。由于张衡和沈括只是提出了理论,并没有使人们看到实际情况,因此他们的学说流行的范围不广。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后,人们可以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实际情况,于是月球“借”光发亮的说法得到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