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登陆月球的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等人踏上月面后,发现月面上覆盖着一层厚度不均的、多孔的火山灰性质的土壤,厚的地方可达30多厘米,薄的地方也有好几厘米,但土壤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松软,他们踩在上面的脚印不到1厘米深。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在月面上行走时,脚底下很滑,就好像走在滚珠轴承上。当时他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便把从月球表面取来的土壤样品带回地球,寻找走路发滑的原因。原来,月球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很多带有色彩的玻璃质的小珠子,它们的规格很小,甚至连半毫米都不到,用肉眼很难看到。把它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形状比较接近于球形或椭球形,表面上还有一些矿物碎片和不同形态的颗粒。此前没有人类涉足月球,这些小玻璃珠是天然形成的。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这些天然玻璃珠不会被侵蚀,能够保持原状达数亿年之久。月面上小玻璃珠的由来最初有人推测,这些小玻璃珠可能是火山喷发物经过冷却后形成的,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流星体撞击月面后产生高温高压,熔化了岩石,向四周飞溅形成的。生产人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石英砂、纯碱、长石和石灰石,还有少量的硝石(主要成分硝酸钾),而这些原料在月球上并不缺乏。当炽热的岩浆恰好把这些原料合乎比例地熔融后,再经过冷却就会形成天然玻璃。所以,以上两种推测是合乎科学道理的,但是它很快就被有关实验所否定。在地球实验室里对取自月球的小玻璃珠标本进行实验时发现,要想使熔化物重新形成玻璃珠,冷却速度必须大于每秒537摄氏度。很显然,即使在温度较低的月球上,岩浆也不可能有这么快的冷却速度。这样一来,天文学家们就不得不另辟蹊径了。结果,虽然下了很大的气力,但是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们还是没有能够弄清楚小玻璃珠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