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月面上唯一的“洋”
发布时间:2025-04-12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风暴洋是月球上最大的月海,是一片广阔的灰色平原。不知为什么,科学家在给月海命名时,唯独给了它一个“洋”字——可能是因为它的面积最大,也可能是因为想到月海形成所经历的“天翻地覆”的过程。风暴洋主要由远古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构成,岩石年龄32亿~40亿年,此外还有含钾、稀土及含磷酸盐较高的特殊岩石克里普岩。它位于月球正面西北部,南北向最大距离约2500千米,东西向最大距离约2900千米,总面积约228万平方千米。其地形多变,地势复杂,和月面西部的雨海、知海、湿海、云海及北部的冷海相通,构成一幅极其浩瀚壮观的图景。风暴洋内有许多著名的环形山,如第谷环形山、哥白尼环形山、开普勒环形山和阿里斯塔克环形山。它们像四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美丽的辐射纹在暗灰色洋面背景衬托下,显得格外迷人。其中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清晰。哥白尼环形山由于位于月面的中心附近,它那直径约1200千米的辐射纹显得特别清楚。阿里斯塔克环形山的辐射纹虽然只有长约430千米,但它有时能够发出奇异的光辉。苏联天文学家曾于1958年拍摄了它发出粉红色光辉的光谱照片。美国的载人飞船在1969年7月21日环绕月球运行时,航天员发现了它发出的荧光。至于它为什么会发出短时间的奇异光辉,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解释。有的天文学家认为这是从环形山中喷出的气体,有的则认为这是由太阳射出的质子流引起的。人类在风暴洋上活动比较频繁。1969年11月19日,美国“阿波罗12号”载人飞船在风暴洋着陆。航天员皮特·康拉德和艾伦·宾出舱活动两次,共7小时45分钟,带回了34.35千克的月岩和月壤的样品。1971年2月5日,美国“阿波罗14号”载人飞船在风暴洋中的弗拉摩洛高地着陆,航天员在月面活动了9小时22分钟,最远活动范围为3.6千米,使用手推车在3个地方采集了42.28千克重的样品,其中大部分为长石质的角砾岩。此外,“月球9号”“月球13号”“勘测者1号”“勘测者3号”等无人月球探测器也都先后在风暴洋进行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