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热带雨林动物小档案
发布时间:2025-04-29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豹具有领地意识的独居动物,分布广泛,非洲和亚洲都有它们的踪迹。身手矫健,能将比自己还重的猎物拖上树。但人类猎杀、森林过度砍伐和生存环境的丧失已经威胁到豹的生存。蟒蛇通常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中,树栖或水栖,喜好在潮湿且温度高的地方活动。猎杀动物采取缠绕的方式,迫使猎物因血液流动停滞而死亡。雌蟒孵卵时常常蜷伏在卵上。变色树蜥多见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类居住的地方也较为常见。没有牙齿,直接吞食猎物,主要吃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豹猫是一种皮毛色泽多变的夜行性猫科动物,晨昏活动,生活在山地森林和灌丛,在人类的村寨也时常发现豹猫的踪迹。其犬齿发达,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会吃昆虫和浆果。巨蜥通常在溪流附近出没,清晨和傍晚最容易看见它的身影。既能下水游泳,也能爬上矮树。生性凶猛,主要以鱼类、鸟类、啮齿动物和昆虫为食,也喜爱吃一些动物的卵。黑蹼树蛙主要生活在低海拔、树冠茂密的原始热带雨林或次生林中,林缘也有分布。趾间有发达的蹼,有助于其在树间滑翔,蹼上有黑色斑块。繁殖季节会大量聚集在水塘附近进行求偶繁殖。白颊长臂猿由于偷猎、非法贸易和森林砍伐等原因,如今在中国,白颊长臂猿只分布在云南省南部,数量极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雄性为黑色,雌性为黄色,雌雄之间的叫声差别很大。灰孔雀雉生活在次生落叶季雨林和常绿季雨林,主要天敌是青鼬和猛禽。由于橡胶和咖啡等作物的种植,人类砍伐了大面积的雨林。如今,灰孔雀雉的生存境况也不容乐观。双角犀鸟在中国仅分布于西双版纳南部,主要栖息在常绿阔叶林,尤其喜欢在沟谷雨林中觅食,主要取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偶尔也吃一些小型动物。常成群飞行,但飞行速度不快,叫声非常响亮。小臭鼩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之一,体长4厘米左右,分布非常广泛。独居动物,其嗅觉灵敏,唾液中含有毒素,能猎杀与自己体形相差无几甚至更大的猎物。黄腰太阳鸟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开阔地带,喜爱吃昆虫和花蜜,其管状的长舌方便吸食花蜜,在花间飞舞的黄腰太阳鸟起到了传粉的作用。每年4~7月是它的繁殖期,此时成鸟会筑一个梨形的巢。扁颅蝠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竹子里的蝙蝠。它们的颅骨非常扁平,因此才能从极窄的竹缝中钻进钻出。扁颅蝠选择靠近人居住的地方生活,喜爱吃白蚁和蚊子,是协助人类控制害虫的好帮手。蜂猴主要生活在热带雨林和季雨林中,是树栖型哺乳动物。行动缓慢,夜间觅食,以果子为主食,偶尔捕捉昆虫和小鸟。腋窝附近的腺体能分泌毒液,这是哺乳动物少有的防御机制。北树鼩外貌像松鼠,其实跟灵长类动物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因此常作为实验动物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分布广泛,从海平面到3000米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均可见其踪影,是一种杂食性的哺乳动物。亚洲象典型的母系社会性动物,喜欢群居生活。是亚洲陆生动物中体形最大的动物,但跑起来速度却很快。警觉性很高,睡觉也保持站立的姿势。平均寿命在70岁左右。黄胸织布鸟栖息在河流、沼泽等潮湿的地区,常常成群活动,活泼机灵。鸟巢结构精巧,通常呈梨形。雄鸟通常在巢织到一半时对雌鸟进行求偶活动。巨松鼠分布在亚洲的东南部,栖息于热带季雨林中。树栖动物,一般把巢筑在树的高处。有强大的跳跃能力,性格机警。它们喜欢吃果实,食物缺乏时也吃植物的嫩叶和花蕊。螽斯大部分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着极高的伪装技巧,混在叶子中难以被发现。善于鸣叫,雄虫通过叫声吸引雌虫。鸣声高亢多变,因此常被爱鸣虫的人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