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复原宝刀
发布时间:2024-12-16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2001年,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荣誉退休教授约翰·范霍文(John D. Verhoeven)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宣称揭开了大马士革钢的秘密。他和技艺高超的刀匠阿尔弗雷德·潘德雷(Alfred H. Pendray)合作,利用准确的科学数据、精密的测试和实验,获得了与精良的古代刀剑惊人接近的显微结构。特定的钢锭原料,渗碳体颗粒,恰当的温度,反复加热和锤击,适量的硅、硫、磷、钒等微量元素,这些都是大马士革钢的绝世秘密。

大马士革刀的制作原料是从印度运来的小块钢锭,称为“伍兹钢锭”或“伍兹钢饼”。它们的形状类似冰球,直径约4英寸(1英寸=2.54厘米),高度不到2英寸。这种钢的含碳量大约为1.5%,另外还有少量的硅、锰、磷和硫等元素。而这些元素,是锻造大马士革刀不可或缺的成分。

古代的波斯人在炼大马士革钢时,除了伍兹钢饼,还加入了木炭、玻璃碎片和绿树叶。

这些原料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在熔化过程中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化学反应。玻璃的熔化,形成了一种能够防止钢锭氧化的熔渣。而一些理论认为树叶产生氢气,加速了铁的碳化,并再度增加了铁中的碳含量,生成渗碳体(Fe?C)颗粒。这些渗碳体颗粒的直径非常小,只有6~9微米,而且非常坚硬,呈完美的球体并紧密地群集为间隔30~70微米的树枝状晶体,这些树枝状晶体与钢刀表面平行排列,像木板内的纹理一样。正是这些渗碳体,构成了刀身上复杂精细的神秘花纹。

这对科学家—工匠组合发现,正是因为杂质元素的存在,使得树枝状结晶的渗碳体颗粒得以保留下来。每次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并冷却,就积累少量的渗碳体。经过50多次的反复加热和锤打作业,积累到足够多的渗碳体,大马士革刀就具备了坚硬的刀刃和柔韧的刀身。

在反复加热和锻造的加工过程中,一种微米结构出现了。这种极硬的微米结构浮出金属表面,成就了大马士革刀的美丽、锋利和坚韧。

其他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大马士革刀内不但含有极细的渗碳体颗粒,而且含有碳纳米管。古代的波斯工匠,在加工过程中让材料发生了量子水平(晶体的晶格结构、分子键的空间取向等)上的变化。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出现于20世纪末,而波斯人却早在千年前就无意中开启了纳米科技的小窗户!古代的波斯工匠们是怎么发明这个配方和工艺的?这仍然是千古之谜。

大马士革刀的故事会不会就此结束?它能不能再现昔日的荣光?其实,大马士革刀的锋利和坚韧程度,并不如现代工艺中的很多钢刀,它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地位。“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人们的目光轻轻抚过大马士革刀,这是对刀身上奇幻花纹的迷恋,也是对那些刀光剑影的历史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