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与恐惧有关,恐惧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恐惧不是宿命,面对恐惧,我们可以过得更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恐惧?
每个人内心的信念决定了他和恐惧的关系
我们这里谈的恐惧主要指西方世界常见的一些恐惧。当一个人无法控制他所处的环境,便会感到恐惧,这时候也许仅仅是发生了一件稍有异常的小事情或突然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动物,当然,恐惧的强度因人而异。我们内心的信念往往既取决于我们所在的社会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同时也取决于我们个人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幼儿时期的经历。
面对恐惧一般有两种理解方式:
1.如果你内心认定了恐惧对你是一种“限制力”,会阻碍你的应对能力,那么你的确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因为害怕考试失败而产生“心理障碍”,一到考试期间就出现“记忆空白”。
2.如果你内心相信恐惧对你是一种“刺激力”,会推动你进步,那么你面对恐惧的时候就不会被它“限制住”,比如有的学生尽管考前也紧张,但是一旦进入考场总能发挥出较好的水平。
童年经历的影响:缺乏爱的孩子更容易杜撰引发恐惧的故事
婴儿没有独立存活的能力,只能依赖他的父母或其他看护他的人,因此需要在有爱和安仝感的情况下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但是如果感受不到足够的爱或者缺之安全感,幼儿就会不自觉地给自己杜撰一些故事,把自己生活中痛苦的经历和对爱与安全感的需求投射进去,这个心理过程就好像是对现实的一种扭曲。比如一个得不到爱的孩子会给自己解释:“他们不爱我,这一定是我的错,是因为我不配。”这样的解释显然不符合现实,但是幼儿需要有一个解释,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就会白己编一个。当幼儿用自责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痛苦的时候,其实就是他在用自己脑子里的世界取代现实世界,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再也不配得到爱了。于是,一种非理性的恐惧感从心理转移到大脑,直到这个孩子成年后仍然会影响他。
童年的经历会让人不自觉地创造一个引发恐惧的因素,并把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它身上。比如,我在童年时有过一次和狗有关的不愉快的经历,当时照看我的大人没能安抚我,于是在我的内心就创造了一个“狗=恐惧”的等式。成年后我一遇到狗(即便是很温顺的狗),我都会不自觉地把内心的恐惧和狗挂钩,表现为“我怕这条狗”。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就是把我内心的不安全感外移了到对狗的恐惧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心理模式其实是在把我们自己关闭在一个牢笼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走出恐惧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