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通过常规方法,电影中各种实物也都能被当作某个事物的象征符号使用。在由刘易斯·迈尔斯通(Lewis Milestone)执导的于1930年上映的反战影片《西线无战事》中,主人公身处前线,被泥沙和枪林弹雨所包围,然而他突然看到地上有一只蝴蝶。一个丑陋的大环境(战争)中存在着一个美丽的事物(那只蝴蝶),这无疑是一种鲜明的对比。导演就是借着这个对比描绘出该片主人公渴望回归家园过平静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也暗示主人公在战争中倍感孤寂。此外,还预示着主人公的美好希冀难以实现,参战前被他忽略的自然之美已离他远去,他悲惨的命运注定无法改变。当他一只手想去触碰蝴蝶的时候,对方阵地的冷枪手一颗子弹打过来,夺去了他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执导的于1939年上映的《绿野仙踪》一片中充满了象征符号。其中一些象征符号已被指出:多萝茜的梦境其实就是她在美国堪萨斯州农场中真实生活的直接写照,即这位14岁的女主人公正试图“通过在另一个世界中的遐想来理解和顺利步入成人世界”。影片开篇以一组展现农场场景的黑白影像描绘了多萝茜灰暗无趣的农场生活,而当她进入奇幻世界后立即转换成了彩色影像,以表现她心底的“逃避者”渴望躲进她幻想出的充满惊险刺激的世界。
电影中最为知名的隐喻之一当属由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执导,于1941年上映的剧情片《公民凯恩》。影片中主人公小时候拥有的被他叫作“玫瑰花蕾”的小雪橇,这位大亨临死前吐出的最后一个字也正是这个雪橇的名字——“玫瑰花蕾”。整部影片中都有一名记者试图挖出主人公遗言背后所隐藏的秘密,但这个秘密最终并未大白于天下。尽管如此,这个小雪橇其实是一个象征符号,暗指了凯恩失去的童年。当他被从家人身边带离,被带到一个荒芜的农村以便能在城市中求学并找到谋职时,他便失去了童年。而他的小雪橇可以被视为他真正的幸福,以及那种为了跃升为富人而被他忽视并最终忘却的单纯生活。
一部佳片无疑是一首诗歌的视觉呈现,而摄影机便是完成这种呈现的手段和工具。乍看之下,观影人会最在意电影的情节和演员,但一部真正可以被称为精彩的电影,需经得起后续审阅,并能揭示出隐藏在各种隐喻及视觉效果背后的细节,最终传达出一条一致的信息。上述所有这些共同凝结了电影拍摄的精髓:电影首先是一种视觉媒介,这种视觉展现可以被用来丰富某则故事,并帮助演员表达所需要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