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影片中的各个角色在表达自身情感时如果都声嘶力竭地大声说明,效果肯定不佳。某个角色若直白地说出“我现在妒火中烧”或“我现在怒发冲冠”,则势必会遭到鄙夷。相反,通过某个事件含蓄地表达出影片中角色的情感效果更佳。例如,某个场景中,一个女人本来拿着一个盒子,但有个男人将这个盒子抢了过去。于是这个女人便尾随着这个男人,并透过矮灌木丛暗中观察他。观影人可通过深色环境以及女人愤怒的面庞看出她在生这个男人的气。相反,如果配上如粉色的环境,再放上几段浪漫的音乐,就会彻底变成另一个场景,即这个女人或许爱上了那个男人。由此可见,影片中细微的视觉变化可能会令整个故事变得截然不同。
随着电影发展,导演们开始和电影摄影师、场景设计师、化妆师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一道为一部影片勾画出某种“样子”,为故事的阐述制定出一个策略。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一部影片的基调,基调决定将如何使用各种电影技巧。这一理论的实例是由罗伯特·威恩(Robert Wiene)执导于1920年上映的德国恐怖片《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该片讲述了一则游走在超现实边缘的恐怖故事,影片中带有倾斜建筑物的怪诞布景设计与这部影片的基调异常吻合,一个由满是暗影和不寻常灯源方向营造出的超自然暗黑世界跃然眼前。倘若在其他类型影片中使用这种暗黑风格就会大错特错,例如,这种暗黑风格在一部乐观欢乐的浪漫喜剧片中就不一定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