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XPLOE
什么是行星?
发布时间:2024-12-06
打印
{{ isAudioPlay ? '暂停播放' : '播放声音' }}
放大 缩小

在西方,“行星”(planet)一词首见于古希腊语,指在星空中运行的天体。而夜空中其他闪亮的星星,则被称为恒星。在古人看来,动的是行星,不动的是恒星。恒星在宇宙中相对固定,组成各个星座,形成一幅永恒的天空背景;行星在黄道附近运行,不断穿过黄道上的十二个星座。那时的行星,不仅包含当时已知的、目前被认为是行星的五个天体(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也包含了太阳和月球。

在古希腊、古代中国和古巴比伦,人们普遍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地球旋转。会有这种认识的原因,是人们每天都看到星星围绕着地球旋转,而且看起来地球是坚实且稳定的,所以它应该是静止的而不是移动的。

到了16世纪,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哥白尼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以太阳为运行中点,因此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从此,太阳不再被列为行星,而地球则填补了它的名额。“七大行星”数目没变,只是“以地换日”。

到了17世纪,伽利略发现木星和土星的卫星,至此,人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天体,它围绕着行星转,被称为卫星。这样月球被从行星名单中除名了,“七大行星”又变成“六大行星”。

18世纪末以来,人们陆续发现了天王星(1781年)、海王星(1846年)和冥王星(1930年),于是,从1930年起,教科书上都称太阳系有“九大行星”。

人们也把寻找行星的努力放在了太阳系外。最早确认的系外行星是1995年发现的飞马座51b行星,随后,又有1000多颗系外行星被发展。由于观测方法的限制,大部分行星都是气态巨行星,无法支持生命的孕育。2009年,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发射,不仅让系外行星被发现的数量快速增加,也给人们带来找到“新地球”的希望。

行星新定义出炉

200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开始着手拟定行星的定义。行星是天文学概念,必须有一个理性而且可以长期推广的定义;行星还有文化的含义,有着长久深入人心的、广泛而深远的文化意味。所以,必须在行星和非行星之间划一界限,给行星正名。经过激烈的争论,为了捍卫行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让众多名不见经传者混入行星家族,天文学家最终做出了选择:不得不把冥王星排除在外。

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给出了行星的新定义:

1.围绕一颗恒星或者恒星遗迹公转。

2.质量足够产生一定的引力,能克服刚体力使自己保持接近球体的形状。

3.能清除轨道附近的天体(或可以使它们变成卫星)。

这下行星的定义明确了,就是要“高、霸、帅”。其实,归根到底要“高大”:只有足够大,才能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呈现漂亮的球体;只有足够大,才能霸气地把附近的天体清除掉。这样一来,不仅那些新发现的、想进入行星排行榜的冰冻小天体不能滥竽充数了,甚至连原来的冥王星也被降为矮行星。冥王星在九大行星榜上混迹了76年,最终跌入矮行星排行榜,名列矮行星的老二。从此,教科书上关于太阳系行星的说法一律修改成“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的运行轨迹都非常规则,大致在同一个轨道平面上,近似形成一组同心圆;八大行星各具特色,比如轨道、气候、地质,等等,各不相同。

按天文学的习惯,行星还可以按照表面三相(固体、气体和液体)的状态而被划分为:

1.类地行星(又称“岩质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属于这一类,表面是岩石固体。

2.类木行星(又称“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属于这一类,主要成分是气体。